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English

当前位置: 引导页 网站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刘煜研究员报告简报

作者:徐冬 任杰时间:2023-05-11点击数:

2023426日下午14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煜的报告在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格致南楼222会议室成功举办,作了题为《执简驭繁:中国青铜器制作中的技术观念》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为我校计量哲学、历史与文化工作坊第8次活动,报告通过工作坊的钉钉群同步线上直播。报告由计量史、计量文化研究所所长任杰副教授主持。现场参会人还有计量博物馆徐冬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风琴老师、人外学院哲学研究所王征老师、安赛平老师等来自校内多个单位的师生。

刘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攻读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煜研究员长期以来致力于金属技术史的研究,尤其是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现任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发表专著《殷墟出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研究》,在《考古》《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等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逾百篇。

主持人首先介绍了刘煜研究员,指出了本报告主题涉及到计量文物,尤其是古代计量青铜器研究等基础问题,与本工作坊的主旨有紧密联系。之后,刘煜研究员报告正式开始。

讲座伊始,刘煜研究员首先向大家做了关于青铜器铸造的背景介绍,通过介绍一些博物馆展览尤其是青铜器展览来认识中国古代青铜器,让大家熟知青铜器的时代特征、器型特点、整体构造等知识。同时还明确了“三代”“先秦”的时代范围。其次,刘煜研究员根据学术界长期研究成果,介绍了陶范铸造的基本概念:陶范铸造是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成分要求的液体并倾倒入预先制好的陶质铸型中,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几何形状和物理化学性能的器件的工艺过程,是中国青铜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成形工艺,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铸型通常是由范、芯以及芯撑组合而成的带有内部空腔的封闭实体,空腔即为待铸物体的形状。一个铸件由两件范拼合而成的,我们称为双合范,由两件以上范组合而成的,称为复合范。范朝型腔一侧称为范面,范料称为面料,范朝外一侧称为背范,范料称为背料,范与范相拼合的面称为分型面。模上带有花纹的一侧称为模面,模朝外一侧称为背面。此外,刘煜老师对西方流行的失蜡法铸造技术也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和讨论。

随后,刘煜研究员将既往的中国青铜器铸造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考古学家主导阶段(19301980),这个阶段分为“个案研究”和“研究方法初步确立阶段”两个部分,代表学者有卡尔贝克(Ovar Karlbeck18791967)、刘屿霞、石璋如、陈梦家、容庚、李济、郭宝钧等,此前的西方研究大多根据西方传统认为,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也使用失蜡法,而卡尔贝克首先指出,安阳的青铜器使用直接块铸法,刘煜老师高度评价了瑞典考古学家卡尔贝克的远见卓识;二、综合研究阶段(1980以后),这个阶段以金属史家主导,开展一些技术专题、综合研究等工作,代表学者有李京华、华觉明、谭德睿、Bagley、苏荣誉、陈芳妹等;三、以手工业生产和技术演进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阶段(2000年以后),代表学者有白云翔、李永迪、张昌平、刘煜、岳占伟、陈建立、陈坤龙、刘思然等,其中,新的研究趋向认为,技术是过程,是关联物品生产或使用的人类行为,通过“操作链”等概念理解技术进程是新时代下新的研究趋向。

报告第三部分,刘煜研究员在之前的介绍与回顾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陶范铸造工艺流程,这套工艺为制陶、熔炼矿材和制造与加工三个部门的合作,大体流程可分为:选矿炼铜、陶范材料选取与制备、制模翻范、纹饰文字制作、阴干焙烧、浇注、砸范取器及铸后加工。刘煜老师以殷墟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和模为例,进行了重点阐述。

随后,刘煜研究员在以整个中国青铜器铸造史为背景,提出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理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执简驭繁,寓巧于拙”;强调对称性,即所谓“中”的观念;贯彻整体性的理念,即所谓“和”的观念。并进一步解释:中国青铜器铸造,在纹饰的设计、施工已在制范的过程中预先完成,一次浇铸成形,这无论是技术过程还是理念,与其他古代文明中青铜器成形后再在器表施加纹饰的技术传统截然不同。与前者相对应的是一种整体性的观念,而后者则易于体现“开放性”的理念。

讲座结尾处,刘煜研究员提出了几点新的看法,一是殷墟青铜器的铸造不像陶器、骨器、玉器那样是单一行业独立完成的,而是两大技术体系——制陶和金属冶铸的有机结合。二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陶范铸造技术传统,在二里头时期便已形成基本的规则和框架。早中商时期则构建了整体的规则和风格;殷墟时期则是对这些技法的继承、深化和整体提升,体现出“执简驭繁、寓巧于拙”的技术理念。三是青铜器制作的对称性和整体性观念,是与古人“中”“和”的认知理念相一致的。四是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的技术选择,是与中国的黄土环境及与之相应的高超的制陶技术密切相关的,是就地取材、化凡简为神奇的成功例证。

报告环节结束后,参会师生就范“芯”制作流程、工艺和考古遗存中发现较少的原因、青铜器铭文的制作、青铜器制作的对称性和整体性观念、青铜器年代测定中的同位素方法、青铜器初成时的颜色问题及青铜器与中国古代建筑审美关系等等问题积极提问与讨论,刘煜老师进行一一了解答。任杰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并代表参会师生向刘老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




版权©2018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保留所有权利

电话:0571-86914516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源街258号

邮编: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