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吟诵则是赋予诗歌生命与声韵的桥梁。11月17日,伴着悠悠古韵,“诗词共美,山海同吟”——2024全球中华诗词吟诵大会暨第八届中华诗词吟诵大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自2017年以来,上海大学已经连续举办七届中华诗词吟诵大会,并于2023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赛事。本次大赛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指导,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文化传播创新合作基地·上海中心、上海大学联合主办。大赛邀请了吟诵专家、复旦大学教授蒋凡,全球汉诗总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中国韵文学会会长、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诗词》副主编林峰,北美朗诵之友协会会长、世界华语诗歌联盟理事李宁,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首都师范大学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冷卫国教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评审专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小龙教授,古谱诗词研究专家、上海音乐学院杨赛教授十人担任评委。
汉语言文学专业任琦同学代表我校站上了大会的舞台。本次参加决赛的21支队伍是从经过初赛,从百余支队伍中选拔出来的。任琦个人的参赛作品在初赛中获得东部赛区二等奖,作为本次总决赛唯一的浙江选手,她以声韵悠扬、情感恳切的华调吟诵表演,最终获得国内组三等奖,指导老师房瑞丽被授予“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我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单位。
华调吟诵,声声诉古今
华调吟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诗歌传承形式,它以抑扬顿挫的声调、流畅自然的韵律,将文字的深意与情感生动地呈现出来。任琦在本次大会上的演绎,不仅是个人艺术修养的体现,更是对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致敬与弘扬。她所吟诵的四首诗歌,选自我校与武义教育局合作编写的《武义诗路文化读本》。它们分别描绘了武义的青山碧水、悠久人文,以自然之美映照心灵,以诗词之光唤醒文化记忆。每一个字音都饱含深情,每一声韵律都如溪水潺潺,将听众带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诗意旅程。
以实践为桥梁,焕发文化新生
这份从容与深厚的吟诵功底,离不开暑假期间的一次重要实践。今年夏天,任琦作为中国计量大学“循诗吟归”团队的一员,参与了在我校的武义国学院所开展的诗教活动。团队以华调吟诵为核心,教授当地小朋友们诗词吟诵的技巧,并通过社区送教等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进更多心田。这段难忘的实践经历,不仅让她更加深入地领略了华调吟诵的艺术魅力,也为她此次参赛积累了宝贵的灵感与经验。
实践过程中,房瑞丽全程指导团队开展华调吟诵教学。从课程设计到教学方法,她始终注重将地方文化特色与吟诵艺术相结合,致力于让武义的小学生们通过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为了让团队成员们能够快速掌握吟诵技能,房瑞丽特邀华调吟诵传人傅乃芹教授参与指导。通过反复练习,成员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华调吟诵的基本技法,并将其应用到对武义小学生的教学中。这些努力不仅让当地学生接触并传承了家乡的诗词文化,也为团队成员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房瑞丽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在她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为任琦本次参赛积累了深厚的底蕴与信心。
以诗为媒,传承中华文化
在此次中华诗词吟诵大会上,任琦以武义诗教实践为基础,以华调吟诵为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个人风采,更让华调吟诵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得以绽放异彩。她用自己的声音传递出一份关于武义、关于诗词、关于文化传承的深沉热爱。正如她所说:“吟诵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责任。通过吟诵,让更多人听见诗歌的声音,感受到它的力量,这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
房瑞丽强调,吟诵不仅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方式,更是一种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实践。她表示:“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尤其是地方方言和调系吟诵,可以很好地将经典作品的传播与地域文化的认同相结合。”
未来可期,文化自信的青年力量
荣誉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积淀,是青年力量的崛起。从武义的乡土实践到中华诗词吟诵大会,任琦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她的成绩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更为华调吟诵的传扬注入了新的希望。
任琦的故事只是中国计量大学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未来,更多像她一样的计量学子将以诗为媒、以韵为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任重道远,诗意不歇。愿华调吟诵这颗古老的文化珍珠,因他们的努力而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