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English

当前位置: 引导页 招生就业 本科生招生 正文

教授谈专业——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时间:2021-07-11点击数:

教授谈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王卫东教授)


Q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内涵怎么样?

我校本专业开设于2003年,截止2020年已培养出毕业生14届,共计约600人,学生就业状况良好,先后有多人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及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在校学生获得过全国"挑战杯"竞赛三等奖、省"挑战杯"竞赛一等奖及校十佳大学生等殊荣。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特别是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管理人员所需基本素质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Q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本专业主要使学生学习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发展,对社会经济形势有准确的认识与理解。具有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经典著作等知识,能够处理各种类型的公共管理事务活动。掌握文旅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策划与运营、社区治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等领域内各项工作内容和重难点,为学生步入社会、继续深造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Q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

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文化管理学、旅游管理学、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

特色课程:公共管理经典选读,公共伦理学、美国政府与政治、大数据与政府管理、孙子兵法与管理智慧、领导科学与艺术、行政法。

Q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意识,具备大公为民的服务精神,同时要具有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意识以及公共管理职业道德。

Q5: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基础多学科化且应用性强的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需构建多学科化理论基础,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学生可能会因专业理论基础多学科化和构建系统化理论知识而产生学习困境。因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习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阅读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经典名著,为学生专业学习奠定系统化理论基础。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可能存在运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公共事业问题的能力困境。为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关注学生社会调查和管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困境,从而提升学生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提升学生应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和解决公共事业问题的能力。

Q6: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关注公共部门运作、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事业发展,社会生活中与公共部门相关问题都可以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和方法来解答。如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问题,人们可以通过运用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知识来认识公共政策制定合理性和判断公共政策效率。又如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可以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知识分析公共物品供给均等化和效率化问题。再如公共事业发展问题,尤其是公共事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可以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知识进行解答。总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知识和方法来认知、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

Q7: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去向怎么样?

本专业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化)、文旅事业管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特别是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管理人员所需基本素质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就业方面,以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为主。本专业历年来有多人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在升学方面,本专业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学术水平提升,通过公共管理领域学生科研、课外科技活动以及高水平学术讲座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术能力和增强升学优势。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考研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多名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也有不少学生出国继续深造,致力于学术能力的培养和向研究生更高层次方向培养已经成为本专业的一项重要优势。

Q8:社会上是否存在对公共事业管理认识的误区?

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和研究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也逐渐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公共事业”认识相对模糊;二是将公共事业管理等同于政府部门的行政事业管理。实际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范畴内的重要学习和研究领域。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立足中国计量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划,结合学科特点,其学习和专业研究将更适应公共管理现代化发展。


 

【名师风采】

王卫东,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治理、公共危机管理。主要学术兼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社区安全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1)“安全文化标准工作组(WG10)”委员、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浙江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项和市厅级课题多项;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2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省级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市局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编写的教学案例被评为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中心入库案例,浙江省研究生教学优秀案例;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新苗人才项目4项;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二等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浙江省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翁列恩,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俄亥俄大学访问学者,担任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理事、浙江省企业形象研究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家组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浙江大学学报》、《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行政管理》等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并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文社科规划青年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民政部招标课题等多项,出版或参与撰写专著《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因及其作用机制机制研究》、《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扩权强镇与权力规制创新》等多部。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社科联第五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入选中国计量大学“环宇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吴丽,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公共事务系副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担任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理事、浙江省企业形象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社会学、公共服务标准化等相关领域。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5部,在《中国土地科学》、《农业经济问题》、《经济地理》、《技术经济》、《科技通报》等核心及一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主持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课题1项,浙江省社科联、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老龄研究中心等多项课题,参与制订浙江省级地方标准规范《文化志愿者管理与服务规范》(DB33/T 2308—2021)、《公共文化跨区域服务规范》(DB33∕T 2182-2019)、《农村文化礼堂管理与服务规范》(DB33/T 2186-2019)等多项浙江省级地方标准,主持《未来社区文化服务标准设计与研发》、《社会力量参与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研究》、《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区块协同发展》等各级各类政府委托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公关策划大赛三等奖,中国计量大学校级学生科研立项10余项。主讲《文化管理学》、《公共管理经典选读》、《公共伦理学》、《公务员制度与考试》等课程。

汪杰贵,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公共事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农村治理、社会资本。开设《政治学原理》、《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和《社会保障概论》等课程。在《农业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农村经济》和《内蒙古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1项、浙江省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重点教研项目1项。

朱蕾蕊,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公共事务系讲师,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信任、人才发展研究、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公共行政评论》等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参编论著2部、教材1部,1篇公共政策内参获得省委书记批示,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地方委托课题十余项。主讲《人才管理》《公共政策学》《决策学》《公共管理学》等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等多项。

林霖,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公共管理专业教师,浙江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与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政策等。以第一作者发表SSCI二区论文两篇,合作在《Land Use Policy》、《Habitat International》等期刊发表SCI/SSCI论文5篇,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环保部重点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各地市级委托课题10余项。主讲《组织文化概论》、《美国政府与政治》、《大数据与政府管理》等课程。


教授谈专业——行政管理专业(虞华君副院长)

Q1:行政管理专业的内涵是什么?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专业,或者administration)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建设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良好行政管理素养的人才,毕业生掌握行政管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传播学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关领域的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毕业后可在企业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也可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舆情监测、公众分析、新闻发布、品牌推广、组织文化建设、形象设计、危机应对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时也可在公共管理、新闻传播、金融管理等学术领域进一步深造。

Q2:行政管理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行政管理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的主体结构、战略选择、行政法制、公共服务等内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较为具体,且研究对创新性、合法性、规范性、伦理性等有较高的要求,研究方法上。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掌握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与积极的进取精神,感悟国家与社会发展,了解民生,能够深入社会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

Q3: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

核心课程: 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经济学、公共伦理学、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社会研究方法、应用统计、管理心理学。

特色课程: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公共危机管理、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Q4:本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具有什么优势?

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行政管理专业将实践教学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重视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建设和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引导。建有任务数字实验室,提供舆论监控、网络分析的基础实验环境;建有危机模拟实验室,提供危机管理、新闻发布的实验环境;建有公关模拟实验室,提供公共危机处理的实验环境。还建有公考、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人力资源测评等课程的实验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专业与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的校企合作,持续开展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工作,也给学生提供了系统了解公共服务内容的实践机会。

Q5:行政管理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能观察、善思考,长交流、能处事,能够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开展调查、分析工作,了解社会形态,感知世界发展变化,具有全球视野与深度社会认识。能够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及实务技能,具有良好外语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管理沟通能力,能够从事行政管理、应急管理等工作。

Q6:行政管理专业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应用性的专业,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过硬的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习中需要阅读大量专业书籍、进行大量社会调研或实践、课下完成一定难度的研究报告、案例分析等,要求学习者刻苦读书、认真练习、深入社会一线,感知民生、关注政治,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坚定不移的探索精神、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无坚不摧的必胜精神。

Q7: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全球利益一体化、社会信息共享化的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各类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化,社会进入风险社会。行政管理在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领域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政府需要以行政过程推进公共管理、解决各种各样的日常问题与危机事件,企业需要行政执行保障企业运行的高效有序。

Q8: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去向怎么样?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多个选择。 一是在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舆情监督、公众教育、人员交往、对外传播、危机管理等工作;二是参加国家公务员、村官、事业单位等各类机构的招考;三是可以到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攻读文、经、管、哲、法等学科的进一步深造。

 

【名师校友风采】

贺建军,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美国波莫纳加州州立理工大学(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mona)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与社区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等课题。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杂志》《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公开的观念与政治正义:康德政治哲学研究》《政治中的公开与秘密:一种交往合理性的辩护》。主讲《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文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虞华君,男,管理学博士,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兼任浙江省公管管理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传播学会公共关系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绩效管理、公共文化管理、微观经济学。截止目前以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身份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研究项目、浙江省社科联项目、浙江省教育规划项目、杭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及各类地方政府委托项目等20余项课题,获2010年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主持编制杭州市《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规范》、《高校文化站建设服务规范》、《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城市街道文化站精准服务规范》等多项地方服务标准。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全国三等奖2项、浙江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浙江省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获一等奖1项等,指导学生参与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3项。

霍荣棉,女,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行政管理系主任,兼任公共服务标准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社会信任。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浙江省自然科学项目,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3部。参与制订浙江省级地方标准规范《文化志愿者管理与服务规范》(DB33/T 23082021)、《公共文化跨区域服务规范》(DB33T 21822019)、《农村文化礼堂管理与服务规范》(DB33/T 2186-2019)等多项浙江省级地方标准,主持《西湖区文化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扶持的“余杭样本”研究》、《前进街道营商环境优化及示范街道建设研究》等各级各类政府委托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参与多项学科竞赛,成绩优异。

吴永生,男,人文地理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城乡空间发展研究。

金颖,女,浙江大学毕业,法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主持或参与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浙江省教育规划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规划课题、浙江省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及各类委托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独立学院产生背景及其办学特色探讨》于《中国教育导刊》;发表《在政府部门推行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于《标准科学》;发表《论高校档案部门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于《兰台世界》;发表《热门数码单反相机镜头专栏》于《照相机》等。协助系所及省市公关协会组织数届浙江省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首届省大学生演讲比赛及讲好杭州故事创意传播大赛。指导学生获得省大学生公关策划大赛、校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及统计调查大赛等各类奖项。负责本专业学生的课外实习及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金大伟,男,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关系、孙子兵法、企业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毕业。在《法音》、《船山学刊》、《理论界》、《唐都学刊》等刊物,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发表专业论文数篇,出版专著1部,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全国三等奖1项。

梁皓,男,管理学博士,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共文化管理。截止目前以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身份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及各类地方政府委托项目等10余项课题。参与编制杭州市多项地方服务标准。指导学生参加格致计划、全国大学生公关案例策划大赛、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10余项。



版权©2018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保留所有权利

电话:0571-86914516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源街258号

邮编: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