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在环宇T101教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受邀做客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格致讲堂”,以“AI时代的学习与文学经典”为主题,探讨“心读与文学经典的阐释和建构”,带来了一场技术焦虑背景下文学经典阅读与生命感悟的学术报告。中文系师生200余人参加讲座。

AI时代为什么要读经典?刘勇开篇指出,AI是普惠工具,无法替代人类生存本质。一方面,AI不能代替人类,社会对通用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技术焦虑没有必要;另一方面,不能轻视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新挑战,人工智能的兴起更是一场思想革命,我们要反对盲目追捧AI技术而忽略人文本质的学习与实践。AI拥有人类社会所有过去的知识,却无法预测未来,不具备作家的文思妙想。中文系师生不必为通用人工智能可能在未来与自己“抢饭碗”而感到焦虑,更不必为AI极速响应的文字编码能力而感到恐慌。
刘勇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为在场师生细读中外文本,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敲响叩问经典的大门,揭示经典文本背后蕴含的生存经验和情感波澜。他强调,我们每一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在根本上是对自己人生的解读。文学经典的价值不会因读者的喜好而改变,即使未被阅读依旧是经典。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摒弃宏大历史视角,用一个普通农民被裹挟进战争洪流的个体经验反思战争的本质;《狂人日记》“吃人”寓言包含鲁迅对自己家庭成员命运的深刻警醒,而他之所以撰文对只教过他一门课的藤野先生表达感恩之意,大多因为同情弱者;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解构了一个封建大家庭,晚年却把亲属笼络到身边,重新建构了一个亲情大家庭;孙犁在《亡人逸事》中用冷峻的笔调书写妻子在临终前向作者提起当年买花布的小事,最能代表作者 “大味必淡,大道低回”的文笔特征,也体现了孙犁“一面迎风而不招展的旗帜” 之人生姿态。
讲座最后,刘勇鼓励中文系师生在AI时代破除喧嚣,精心捧读,用双脚丈量文学史现场,用双手触摸第一手的文献资料,用生命去感悟诞生经典的最原初景观,在致力于培养“完整的人”这一核心命题上承担更大的人文使命。他寄语在场同学,AI时代“多读经典,少追流量”,坚守对文学经典的热爱与追求,因为经典不仅能够赋予我们独特的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更能让我们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不迷失自我。 刘勇的学术报告不仅回应了AI时代中文系师生在经典阅读问题上的困惑,进一步凸显了文学经典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还为在场师生带来了文学与人生、人文与科技的深刻思考。我们相信,在AI浪潮中,文学经典能以更富活力的姿态融入教育血脉,让人文精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落地生根,最终培育出科技素养与人文温度兼备的时代新人。

刘勇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马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
